如何用“IBM大脑”读懂商业世界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特别策划

如何用“IBM大脑”读懂商业世界

IBM押宝“认知计算”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了。IBM公司主席、总裁兼CEO罗睿兰(Ginni Rometty) 在拉斯维加斯告诉大家,IBM不再是一家硬件公司或软件公司,而已经转型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云平台公司。现在,全世界都在像当初理解“智慧地球”时那样,尝试体会“认知计算”的魅力。

对于IBM来说,“改变”与“不变”都是永恒的主题。IBM永远都是一个B2B的公司,帮助全球企业创造更好的体验,IBM的业务无处不在。

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面向“认知计算”的转型过程中,IBM一方面在加速让“智商”变得越来越高,在另一方面,IBM需要让自己变得更感性和性感,无论使用IBM的硬件、软件或是服务,“IBM大脑”都会帮助企业读懂越来越错综复杂的商业社会。

设计思维流入每个员工的血液

IBM 工作室是IBM让自己变得更酷、更灵活、更时尚的试验田,实际上,IBM在全球已经拥有25块这样的“试验田”。早在60年代,IBM就建立了北美最大企业级的设计项目,通过收购和自我壮大,IBM要打造全世界最大、最好的数字化的广告公司,我们做一切所有的意图,就是为我们的客户能够创造出消费级的客户体验。

IBM希望在全球打造一种设计文化,如果人们来到IBM上海工作室,他们会看到月亮门等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元素,在工作室墙壁上,贴满了五颜六色写满关键词的便签,年轻且高颜值的设计师的头像让人感到养眼,除此之外,还有涂鸦、表格、流程图等等,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平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头脑风暴的。对于IBM的技术工程师们来说,过去他们是不爱社交和说话的“码农”,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都觉得自己一下子变得时尚了,也更有激情了。

设计思维正影响着IBM的每个员工和每个项目。在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GBS内部,不管分析师、顾问还是战略专家,都在接受设计思维的培训,全球几万名IBM员工都受过设计思维方面的培训。

不仅如此,IBM所服务的每个项目,无论流程、团队结构、软件设计、硬件设计等都已经融入了清晰的设计理念。IBM Studios就像是一个设计中心,通过能力辐射融合IBM的全球网络,并不断打造一个最有利于设计思维的公司内部环境。

15天完成一次产品迭代

全球5000名CEO究竟在想些什么?这是个多么诱人的话题。从IBM得到的调研结果来看,来自全世界的CEO们已经发现,各行各业正面临趋同的趋势,行业边界不再明晰,即使奔驰这样品牌也得像一个体育品牌那样来研发自己的产品。同时,每个接受调研的CEO都正尝试从最底层的每次交易开始建立一种新型的业务模式,而这种底层创新必须由最好的“数字化+设计”来实现。

我深信不疑,设计将会改变整个世界运行的方式,消费级的体验应该是服务于世界上的每个企业的。

两年之前,IBM和苹果的合作备受瞩目,我们为什么选择苹果?因为苹果公司堪称设计界的黄金标准,获益于与苹果的合作,IBM的设计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升。仅去年一年,苹果和IBM联手开发了100多个移动应用。

在中国,IBM与苹果的合作已经在面向零售行业的企业应用领域落地。美克家居通过Sales Assist帮助中国消费者推荐更有针对性的家居方案建议,让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使中国消费者能够领略最新科技与最高水准设计对普通生活的影响。为了让移动应用体验至臻完美,美克家居及中国IBM团队专程前往苹果美国总部库比提诺,与苹果与IBM全球专家共同讨论形成这一行业引领应用。同时Assembly Kit的组件模型也让开发过程大大加快,对于既有行业应用8周即可完成集成和落地。

当大陆消费者用上Lifestyle Adviser的同时,台湾的“90后”们正忙着在自己手机中安装一款银行App,据我所知,这在当地是非常超前的举动。我的团队告诉我,这个App的整个开发流程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三个月中我们不仅做到了敏捷开发,而且还进行了敏捷地组织结构创新,我们把组织流程、人员配备、开发流程都进行了颠覆。

我想告诉所有IBM的客户一个好消息:“现在和IBM做生意,客户是允许临时改主意的!”生意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永远处在快速迭代的状态中,我们陪着客户“一路小跑”。现在,IBM可以做到15天完成一次迭代,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确保“走在行业前列”

敏捷已经成了我们的一种内部思维。即便在IBM内部高管们开会时也会基于行业现状对战略进行快速实时的调整,来确保总是“走在行业的前列”。

今年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动作,目的是做“减法”,简化团队的行业架构和模式。例如,在GBS内部有很多的行业专家,现在我们把所有专家都整合到一个核心领导之下,并再分成12个行业。这使得我们面对目标更聚焦,并拥有更精简的工作序列,显然,这让我们的团队像“云计算”那样,更有弹性、更有战斗力。

除了“正规军”,我们还有“游击队”。在IBM内部我们正着力培养一批初创型的公司,好消息是,在当前的IBM生态系统内,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初创公司。IBM正充当着孵化器的角色,而这些生机勃勃的初创团队则是IBM可贵的增长引擎。

我们所做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IBM在带来最领先技术和信息服务的同时,打造出一个全世界最大的、最好的数字化广告公司。对,你没有看错,一个数字化的广告公司。

IBM正试图与客户之间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通过我们自身创新文化的驱动,IBM可以和客户一道来打造一个创新型的虚拟组织,而IBM与客户的业务合作,也将成为一段富有创意的旅程,IBM想做的是,和客户一起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创新。

显然,在行业背景和消费级体验的双重驱动下,认知价值的游戏规则正彻底改变。

画布和颜料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IBM人都是“弄潮儿”。如果将“认知商业”视为IBM的一次转型浪潮,那么Watson就是那颗最闪亮的浪花,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哲学家们就将“认知”二字刻在神殿石柱上,2000年后,商业社会又再次回归到“认知原点”。

“技术是我们的画布,数据是我们的颜料。”这是IBM IX全球首席创意官Joanna Pena-Bickley的一句话,我认为这恰恰完美诠释了Watson“描绘”世界的方式。为了使Watson的“智商”和“情商”都不断提高, 我们在德国慕尼黑的Watson IoT创新中心汇集了1000位开发人员、顾问、研究人员和设计师,日以继夜的工作。我们还充分利用2000多名咨询人员的专业能力,在行业和变革管理专家的支持下,加速客户向认知新企业转型的脚步。

目前,一共有36个国家、17个行业的客户正在使用Watson的认知技术。全球超过7.7万名开发者正使用Watson Developer Cloud平台,来引导、测试和部署他们的新商业计划。100多家企业已将运用“Watson”应用的产品推向了市场。

就在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2016年Met Gala盛典(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上,在美国,这是仅次于奥斯卡的时尚盛典,人们的关注目光不仅投射在泰勒·斯威夫特、郎朗等大牌明星身上,利用IBM Watson设计的“认知礼服”同样夺人眼球。礼服绣花上的LED灯是连接到沃森音调分析仪,能实时改变衣服的颜色,例如“快乐”时裙子会亮起明亮的玫瑰色灯光……

通过将物联网传感器、智能手机和认知技术结合,盲人的生活也正悄然改变。IBM开发出一款认知助手手机应用NavCog,该应用可以通过耳机与盲人进行“耳语”或在智能手机上产生振动,帮助盲人近乎实时地识别他们所在位置、所面向的方向以及其他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

在中国,一个已经商用的案例是,利用Watson提供的PM2.5环境数据,车载导航系统会为车主挑选最环保的行车路线;在去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中,IBM为大赛提供的购票验票系统、比赛现场数据追踪、中网微信自助服务、天气预测等多项应用与服务,让参赛选手、现场观众和移动用户都获得了更加精彩、便捷和更具互动性的观赛体验;在北京三元桥附近的北京银行的智慧银行网点里,智能迎宾机器人、综合业务柜台、智能理财桌等创新设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网点业务模式;如果你是一个花旗银行用户,那么只要动一下带着Apple Watch的手,就可以获得多种金融信息和服务,例如股票、支付、债券、信用卡等的提醒,甚至查看实时的交易细节。

显然,在技术推进和行业推广上,我们得心应手,而对认知计算的运用,也变得愈发如鱼得水。IBM正在做的,是利用数据,融合实体与数字世界,帮助企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客户进行互动,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认知转型,促进认知商业的普及。

Gregor Pillen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经理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德国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的共同领导人呼吁大规模驱逐移民

爱丽丝•魏德尔在对党内忠实支持者的讲话中承诺“大规模遣返”。

AI正将美国引向一个奇异的新方向

人工智能将推动市场达到新的高度并促进增长,但也会带来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里夫斯坚持表示,她将采取行动以遵守“不可协商”的财政规则

英国财政大臣访问中国以改善关系的行程因债券市场的抛售而蒙上阴影。

物流集团调动中国员工帮助企业应对中美贸易紧张局势

敦豪、基华物流和德迅正在重新部署会说普通话的员工,以帮助中国制造商在海外设立业务。

美国向卡特告别——并回忆特朗普之前的时代

华盛顿纪念这位政治家,他所具备的政治美德被许多人担心如今已然稀缺。

在我为FT工作的30年间,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翻阅旧报纸时,我意识到没有新的故事,只有新的记者。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